1925年,土耳其第一任總統凱末爾頒布了一項禁令,廢止傳統的塔布什帽和所有傳統男性頭飾,改用歐式的檐帽和便帽,此令一出,遭到了強烈的反對,是他沒事找事?不,贊成的人知道凱末爾禁止戴這種帽子是為什么,反對的人也知道自己為什么反對,跟帽子本身無關。
對于宗教信仰相對比較虔誠的地方,關于該如何穿戴,有著比較嚴格的規定,比如《舊約》中的《西番雅書》提及,“到了我耶和華獻祭的日子,一切穿外邦衣服的都將受到懲罰”,猶太教、伊斯蘭教中也提到過類似的話,“別穿得像個異教徒,除非你想變成他們那樣”。由此可知,服飾在歷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宗教含義,如果你輕易改變了自己的穿著,那就不是單純的改變了造型,而是有背叛信仰的嫌疑,在古代,不管是在歐洲,還是中東地區,這都會惹來殺身大禍。
可是,我們也都非常清楚,服飾的演變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,尤其在中東地區,服飾的演變并不隨著人們的意愿而變化,比如最先對傳統服飾進行重大改變的,是軍隊。蒙古騎兵在公元十三世紀征服了阿拉伯人,于是阿拉伯人向蒙古騎兵學習他們的作戰方法,穿他們的服飾,理由也很簡單,只有勝利者才這么穿。
從18世紀以來,阿拉伯人與西方殖民者的每一場戰爭都幾乎以失敗告終,這迫使他們率先對軍隊實施改革,只不過,這一次他們接受西方先進的武器裝備、訓練方法,還有服飾,而軍隊的思想又必然影響到社會的其他部分。這是被迫的改變,過程并不會令人愉悅,雖然在民間有很多反對之聲,可改變還是不可避免地發生了,土耳其是如此,伊朗是如此,利比亞、敘利亞、伊拉克等國家也是如此,這時,帽子就成了捍衛傳統的最后一塊陣地。
土耳其傳統墓園里的墓碑上非常鮮明地反映出帽子的重要性。如果死者生前是個法官,那他的墓碑上就會刻有法官經常會戴的便帽圖案,如果死者是名士兵,那他的墓碑頂上會有土耳其成立新軍后所戴的帽子,其他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士也有其專有的帽子,花紋、頭飾,都各有不同,外人看來眼花繚亂,土耳其人卻能僅憑帽子就分辨出對方從事何種職業。
不過,隨著效仿西方進行的改革開始大規模推行,帽子作為服飾的最后一塊陣地,還是不可避免地陷落了。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二世作為土耳其著名的改革派,在19世紀終結了這種傳統,他不僅鼓勵宮廷內穿西方服飾,還引進了名為塔布什帽的氈帽。此令一出,遭到土耳其上下一致的激烈反對,但人們反對的并不是帽子本身,而是他們認為這種帽子是異教徒的象征,要是戴了,等同于背叛了自己的信仰,衣服可以改,帽子堅決不能改,可是人們還是慢慢接受了,直到后來,塔布什帽反而變成了穆斯林社會的象征。
到了20世紀以后,花樣繁多的帽子進化成羊毛小扁帽,還有其他無檐帽和無邊帽,戴西式帽子的人,在整個中東地區都極其少見,就像教義中提到的教導那樣,無論土耳其人,還是其他中東地區的人,都在堅守屬于自己最后的底限,可凱末爾還是朝帽子下手了。
凱末爾要改變的,并非只是服飾而已,他像穆罕默德二世一樣,希望通過這種方法削弱宗教對世俗社會的影響,加強法律和制度的威信,但他不是要把西式帽子變成穆斯林的象征,而是要終結伊斯蘭教對國家事務的影響力,把國家徹底置于世俗權力的約束之下,這在穆斯林世界是很了不起的行為。
土耳其宗教人士非常清楚凱末爾的想法,但就像凱末爾有自己的堅持,宗教界也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權利,不過,在凱末爾的強力推行下,土耳其還是緩慢,但堅定地發生著可喜的變化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