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使在冬天,我們的戰士依然很淡定,一頂軍棉帽,就把嚴寒分分鐘搞定??纯丛蹅兊呐?,用“颯爽英姿”來形容是不是一點不過分?那么,冬天里,我軍裝備的軍棉帽的前世今生,又是怎么樣的呢。
原來,這種御寒冬帽是俄羅斯軍人冬季服裝的經典元素,名叫“Ushanka”,看一眼就忘不了的外形特點是帶有兩個耳罩。它的設計可追溯到17世紀的護耳棉帽“三耳帽”(treukh,字面意思是“三只耳”),通常是羊皮制成的圓形皮帽,帽子后面帶有較寬大的帽檐以完全防護后頸到肩膀的部分,側面帶有兩個稍小的耳罩。耳罩各含一條帶子,可系在下巴下方。
俄羅斯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(1941-1945)期間,國內所有的皮草工廠都被要求只生產這種紅軍所需的護耳帽。圖為莫斯科保衛戰中參加紅場閱兵的蘇軍方隊,每人一頂“Ushanka”。
和勝利相關的傳統最容易繼承。俄羅斯各軍警部門至今仍在使用“Ushanka”護耳帽,不同的配色代表不同的兵種(警察為灰色、海軍為黑色)。根據俄羅斯軍人著裝準則,耳罩必須始終綁在帽子頂部以示莊重。“Ushanka”直到今天仍為西方人心目中的蘇聯標志。
這種軍棉帽來到中國,有一個美稱,叫做“雷鋒帽”。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,雷鋒同志在他短暫的一生中為中國人民留下了很多值得珍貴的東西。時至今日,他生命中的一些細節,還為當代青年所津津樂道、深切懷念、追慕效仿,比如……雷鋒帽。
雷鋒帽,也稱為“栽絨帽”,指的其實是中國人民解放軍55式冬常服中的棉帽,因為在所有關于雷鋒的形象中,雷鋒幾乎都戴著這頂帽子而得名。在英文版維基百科相關詞條中,編輯也用“LeiFengHat/LeiFengmao”來命名這頂帽子。
1955年9月16日,國務院召開第18次國務院會議,通過了關于軍銜服裝的報告,并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銜服裝從10月1日起實行,全套軍銜服裝定名為55式服裝。那是中蘇關系的蜜月期,中國軍隊的軍服明顯帶有很多的蘇軍痕跡。這頂棉帽,就這樣來到了中國的軍營。有一點不能不說,與蘇式大檐帽、船型帽相比,這種樣式的棉帽無疑更適合東方人的臉型,此后歷次解放軍服裝改革,這頂棉帽都保留了下來。
2014年1月26日上午,中共中央總書記、國家主席、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冒著零下30多度的嚴寒赴內蒙古阿爾山,頂風踏雪慰問在邊防線上巡邏執勤的官兵。從報道配發的圖片可以看到,在這次視察中,習近平身穿07荒漠迷彩作訓大衣,頭戴07式栽絨皮帽。后者,就是我們熟悉的“雷鋒帽”,毛滌混紡面料,毛皮用料是羊剪絨。
說到這兒,想想看,這頂軍棉帽想不火都不行。咱們的官兵們冬天戴著這頂軍棉帽,訓練更來勁兒,吃苦受累心里也暖和。
“雷鋒帽”進入尋常百姓家后,衍生出4種戴法。一種是帽耳拴系在下巴上,這種戴法最保暖,但脖子勒著會很不舒服;一種是帽耳自然下垂,這種戴法最自然,表示既不在乎保暖功用,也不在乎裝飾功用;一種是帽耳上翻,卻不系扣,這種戴法最灑脫,因為兩只帽耳上翻以后高高翹起,隨著頭部晃動呈現不對稱的各種造型,用今天的話說,這是表示土得掉渣卻毫不介意;還有一種是帽耳上翻到帽頂,并系緊扣,這種戴法最時尚,表示放棄了保暖功用,只保留了美的追求。
|